這些珍貴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模型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館(科技館分館)老館中最具聲望的標志性展品。自2015年搬到新館后,它與來自不同地域、不同時期的兩百多件動植物標本和模型,以及漫游于此的觀眾,開啟了跨越時空的聯(lián)歡會。
走在步道上,被各種各樣的動植物“包圍”,心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歸屬感。
引進最新科技,精心設計布置,上海自然博物館里一萬一千多件常年展出的標本和模型“活”起來,把“自然·人·和諧”的主題娓娓道來。上海自然博物館自2015年新館開館以來,一直是上海最受歡迎的文博館之一。最近的統(tǒng)計顯示,盡管受疫情影響,博物館去年的觀眾人數(shù)仍然超過一百萬,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。
展覽共展出了14個、15個恐龍骨骼化石和模型,展出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“明星”祿豐龍化石標本,其中包括兩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恐龍化石。在恐龍研究室,觀眾可以了解古生物學家是如何修復化石,以及研究恐龍的各種方法和結(jié)果。
在極地探索主題區(qū),集中展示了南極、北極以及青藏高原的“第三極”生態(tài)。通過圖文、視頻介紹,展示帝企鵝、北極熊、馴鹿等動物標本,展示動植物在極端環(huán)境下的生存方式。此外,還有復旦大學已故教授鐘揚從西藏帶來并捐贈的溫泉蛇、高山蛙等標本。
在《走進非洲》主題區(qū),音效震撼人心、變幻燈光、超清動態(tài)影像、200多件生動動物標本組成的多媒體秀,讓觀眾仿佛置身于“草原的一員”。
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創(chuàng)建于1868年的徐家匯博物院和1874年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。
如今,自然博物館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,那就是喚起大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,弘揚科學精神,倡導綠色價值觀,尊重自然,愛護自然,。
近年,上海自然博物館不斷“破墻”“破圈”。在進入在線博物館頁面后,觀眾可通過移動手指獲得全部10個常設展區(qū)的語音導覽和最新的展示資源。利用實時數(shù)據(jù)傳輸、遠距離連接、5 G直播等技術(shù),讓觀眾“宅”家也可以“云逛”。
在疫情期間,全國百余家科普場所聯(lián)合舉辦了“新冠肺炎科普知識有獎活動”,上海自然博物館設計建設了題庫,定期解析易錯題,傳遞戰(zhàn)“疫”主題。新的一年,博物館推出了一款科普游戲《拼圖尋鳥之旅》,與館內(nèi)聯(lián)動的“鳥類分類樹”等,讓小朋友們在答題游戲中收獲知識。
通過網(wǎng)絡展示的資源和科研成果更廣泛的共享,又如何留住線下觀眾?回答在于,創(chuàng)新操作模式和科普展示方式,讓觀眾更加深入的體驗、參與和互動。
《起源之謎》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(fā)》《逃出白堊紀》等引進了多媒體技術(shù),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多媒體技術(shù),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,為博物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。
以博物館最新科研成果為基礎,《探索中心》定期推出“三葉蟲大不一樣”“有趣的毛皮”互動科普活動。在這些項目中,化石挖掘是兒童最喜愛的項目。
該館還優(yōu)化了“無障礙自然之旅”,開發(fā)了“上海故事”展區(qū)的手語講解、“非洲秀”“人類之路”等科普電影解說,對特殊人群進行聽力語言障礙、視力障礙等方面的培訓。
公眾在這里重新審視了發(fā)現(xiàn)科學的過程,思考未來科學的發(fā)展方向,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。上海自然博物館眾多展項的介紹中,留下了不少“問號”,邀請觀眾跨越時空、突破障礙,進行科學探索。
版權(quán)聲明: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,目的在于傳播,如需轉(zhuǎn)載,請與稿件來源方聯(lián)系,如產(chǎn)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;凡本文章所發(fā)布的圖片、視頻等素材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僅供學習與研究,如果侵權(quán),請?zhí)峁┌鏅?quán)證明,以便盡快刪除。
020-84317499
廣州德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業(yè)從事于辦公室裝修設計,展館展廳裝修設計,歡迎來電咨詢!
粵ICP備08126626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